金山的市鎮中心最著名的就是以「金包里」為名的金包里街,這條老街是目前北海岸僅存的清代老街,是當年主要的農產與漁獲的集散地。雖然老街的盛況不再,不過卻成為觀光客必經的景點,尤其假日時攤販集中於此處,遊人如織,店家生意興隆,各式當地小吃如卜肉、蚵仔酥,與金山特產像是芋餅與烤紅心蕃薯等,老街中心的廣安宮廟口有最人氣的鴨肉攤,街尾甚至出現了來自印尼口感酥脆的龍蝦餅。
當然遊玩喝之餘,不能錯過鄰近供奉金面媽祖慈護宮而碩果僅存的幾戶老房子,也就是舊時的「街屋」形式。這種傳統長形連棟式店舖住宅,有閩式建屋與洋樓立面,還有窄面進深的亭仔腳建物。唯一的一家舊式米店,則維持著百年的木板組合門面,店內仍用方形大木缸裝承不同價格的米,以及舊式的磅秤,從敞開的門戶,可以看到幾位老人家閒坐聊天。隔壁是一家傳統中藥舖,看來歷經歲月的家具與陳列的藥罐,猶留有清代的遺緒,門扉半掩,也無人顧店,更沒什麼生意上門,但卻似乎有意任人駐足在門外欣賞。相鄰的舊屋雖有婦孺進出,但從木質門板的侵蝕痕跡看來,想必已有好幾代的人來來去去了。
據老街一家賣小吃卜肉的朱家說法,他們的祖先早在18世紀初,嘉慶年間就來到此地做生意,當年這裡已是繁華鼎盛的街市。根據文獻記載推論,漢人早在康熙年間就已來到此地開拓,於雍正時期就形成街道,早期以姓李、蔡、王、陳等為主,多為漳州人,從這裡延伸到萬里、基隆一帶,有別於淡水、三芝與石門等地以泉州人為主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