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3月13日 星期六

法鼓山



法鼓山,創建者為聖嚴法師,為台灣著名佛教團體,被認為是台灣佛教四大山頭之一,對台灣佛教界有著很大的影響。



法鼓山的前身是東初老人創建的「農禪寺」與「中華佛教文化館」。農禪寺籌建於1971年,以禪修為主、務農為生,於1975年定名為「農禪寺」。當時,東初老人致力於推動台灣佛教文化、培養佛教人才,每年並舉辦冬令救濟活動。



1977年,聖嚴法師接任中華佛教文化館與農禪寺住持,除承繼東初老人之志業之外,更將佛法轉化為大眾能夠理解、接受與運用的觀念及其修行法門,並接著進行推廣工作。隨後,由於農禪寺與中華佛學研究所信眾與學生與日俱增,遂於1989年因緣購得台北縣金山鄉三界村的一塊土地,聖嚴法師將之命名為「法鼓山」,故以「法鼓山」為名之團體於焉成立。





創建人


聖嚴法師承東初老人之遺志,於1977年東初老人圓寂後接掌佛門事務。1989年,聖嚴法師購地創建法鼓山,為第一任方丈住持。2006年9月2日,果東法師接任法鼓山第二任方丈住持。













開山

法鼓山第一期工程動土典禮於1993年舉行。其後為了進一步落實教育的理念,在同年,法鼓大學籌備處正式成立。其後隨著建設的展開,法鼓山也取法中國古道場,在大殿正下方設一地宮,於1996年舉行奠基大典及地宮安寶儀式,將三百多件台灣佛教典籍、文物保存於內,並註明在西元三千年時才能開啟,此舉則為台灣佛教文化傳承寫下歷史新頁。


經過了十多年的努力與經營,法鼓山第一期工程終於在2001年正式落成啟用,並將中華佛學研究所、僧伽大學陸續遷入,一步步地將構築中的佛教教育園區具體地呈現在世人面前。2002年舉行大殿上樑安寶典禮,意寓著園區工程將進入另一個階段。


命名

「法鼓」一詞,佛典中有多處提及。如《妙法蓮華經》云:「惟願天人尊,轉無上法輪,擊於大法鼓,而吹大法螺,普及大法雨,度無量眾生,我等咸歸請,當演深遠音。」所謂「擊大法鼓」,就是敲響佛法淨化心靈的鼓聲,使人心獲得安樂與平靜。由於法鼓山的地理形貌,猶如一個縱臥的大鼓,故引經典之喻,取其似鼓之形,「法鼓山」之名遂由此而得也。


鎮山物

2006年12月23日在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,舉行法鼓山鐘樓的落成儀式。鐘樓上立有「法華鐘」,為法鼓山之鎮山物。法華鐘,其材料是用青銅鑄造而成,重量為25噸、高4.5 公尺、直徑2.6 公尺,最厚的地方為29.6 公分,鐘型為唐式。2004年5月委由日本「老子株式會社」鑄造,直到2005年11月完成。「法華鐘」其特別之處,在鐘的內外鐘面上鑄刻有《妙法蓮華經》一部,共六萬九千六百三十六字、《大悲咒》一卷,共四百二十四字以及「多寶塔雙佛並坐圖」一幅。


理念

眾願成就
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說:「法鼓山沒有大資金,但產生的影響力卻深遠廣大,這就是我們的特色。法鼓山為社會帶動良好風氣,提供有利的修行方法,這是我們的貢獻。」1989年法鼓山正式揭櫫其理念——『提昇人的品質,建設人間淨土』,此後,便循此主題而舉辦的各項弘化活動。1992年提出『心靈環保』之觀念,並將該年訂定為「心靈環保年」。1994年提出「四環」觀念,所謂的四環即是指:四種環保,是以心靈環保為主導,從心出發、由內而外,推己及人地擴大到對社會、人類、環境、自然、生態的整體關懷。心靈環保—心靈環保是法鼓山所有行動的總綱,主要意義乃在於保持心靈環境的純淨與安定。禮儀環保—以心儀、口儀、身儀的淨化,促進人我和諧。生活環保—少欲知足、簡樸自然,落實禪宗「修行就在行住坐臥間」的觀念。自然環保—知福惜福、感恩大地,體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,應極力保護自然免受污染與破壞。因此,法鼓山近年來舉辦佛教化的聯合奠祭、聯合婚禮、聯合祝壽等儀式,便是希望引導大眾將四環觀念落實於生活中。


1999年提出「心五四運動」,整合了歷年來提出的重要觀念與方法,作為廿一世紀人類的生活標竿。心五四運動是一項心靈建設工程,是法鼓山為實踐四種環保而推出的觀念與方法,它將佛法中深奧的名相與學理轉化為一般人都能的觀念與方法。總計五大項,每一項內各有四種「心」的觀念和方法,因此稱之為「心五四」。四安—安心、安身、安家、安業,為提昇人品,建立新秩序主張。四要—需要的才要、想要的不重要、能要該要的才要、不能要不該要的絕對不要,為面對煩惱,安定人心的主張。四它—面對它、接受它、處理它、放下它,為解決人生困境的主張。四福—知福、惜福、培福、種福,為增進全人類福祉的主張。四感——感恩、感謝、感化、感動,感恩——使我們成長的因緣;感謝——給我們試煉的機會;感化——教化自己,;感動——用心體會生命,用行動影響他人。


因此,法鼓山則由創辦人聖嚴法師提出了一個共識,從理念上提昇人的品質,建設人間淨土。在精神上奉獻我們自己,成就社會大眾。在方針裡—回歸佛陀本懷,推動世界淨化。最後,落實的方法為—提倡全面教育,落實整體關懷。1990年聖嚴法師寫下「四眾佛子共勉語」,期許能夠為普世帶來和平共修的力量。其內容如下:

「信佛學法敬僧,三寶萬世明燈。提昇人的品質,建設人間淨土。知恩報恩為先,利人便是利己。盡心盡力第一,不爭你我多少。慈悲沒有敵人,智慧不起煩惱。忙人時間最多,勤勞健康最好。為了廣種福田,哪怕任怨任勞。布施的人有福,行善的人快樂。時時心有法喜,念念不離禪悅。處處觀音菩薩,聲聲阿彌陀佛。」

朱銘美術館

朱銘美術館(Juming Museum)由藝術家朱銘 (Ju Ming)於1999年9月19日正式成立,是台灣最大的戶外美術館,座落在台北縣金山鄉西勢湖。原址本是朱銘用來放置大型雕塑作品之地,而後作品漸多,朱銘乃萌生創建美術館的念頭。整座美術館的設計、建造共耗費12年。為大台北地區重要的美術館之一。



園區簡介
美術館佔地約11甲,目前開放8甲左右,大多為戶外展示空間。全館空間可分成服務中心、第一展覽室、第二展覽室、運動廣場、藝術表演區、朱雋區、兒童藝術中心、太極廣場、美術館本館、人間廣場、慈母碑、藝術交流區、科學園區、藝術長廊等。園區依山而建,高度約在海拔165~185公尺間,園區內可遠眺金山海景。




典藏作品
館內除了典藏朱銘本人的作品外,亦藏有其師李金川、楊英風,其子朱雋以及許多國內外重要藝術家之作品──國內部分,有郭柏川、廖繼春、李澤藩、楊三郎、張萬傳、洪瑞麟等人的作品。國外部份,有畢卡索、米羅、達利、亨利摩爾、安迪沃荷等人之作。





獲獎記錄
2000年,朱銘美術館以「透過與天空山海的對話,治癒現代人心靈的21世紀藝術創作空間」為由,榮獲日本第14屆東京創新大賞海外賞。並讚揚該館「超越現有的美術館、徜徉於大自然中『活生生的美術館』,是休憩的場所,亦是創作的地方。」